产品描述
西门子模块1FL6024-2AF21-1LB1
迅速和准确地传递信息,历来都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用任何方法,通过任何媒介,将信息从一地传到另一地,都称为通信。古代我国的烽火台便是一种“光通信”设施,统治者借助它的缭绕烟和熊熊火焰来传递战事警报。至于那时平民百姓两地之间的信息往来,只有靠托人“捎信”,辗转传递,中途往往要经过成年累月的时日。有时因为事情被传得走了样,还造成了不少历史悲欢离合的故事。
由于通信关系重大,历史上各个国家的统治者无不设立“御用邮政”。在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有了官方传递信件和机构-驿站。为了快速传递信件,当时的驿卒,头戴红色头巾,身穿红袖衣服;沿路的车马行人,远远看见飞马奔驰的驿卒,都要让路(邮政人员身着专门色彩服装的习惯,各国一直沿袭至今)。对一些十万火急的公事,往往还采取“”的办法传递,但即使“驿马如星流”,仍然是“日驰三百自嫌迟”。至于担负通信任务的劳力――驿卒们的劳顿和辛苦,更是可想而知了。各式各样以人工传递为主的通信方式,对于“老天爷”的捣乱都束手无策;面对高山恶水的阻拦,也都一筹莫展。
随着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通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驿马邮政”发展到“火车邮政”,“航空邮政”,出现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邮政业务。之后,由于电和磁的被认识,人们开拓了通信方式的新途径――有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从那时开始,人类社会就进入现代通信――电气通信的新纪元。
所谓电气通信(简称电通信或电信),就是使用电或电子的设施传递信息的方式。按照传输媒质的不同,电气通信分为有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利用导线传输代表声音,文字,图象等信息的电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有线电通信;利用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来传送电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无线电通信。
电通信技术自问世以来,便出人意料地得到飞速的发展,其发展速度之快和传递信息量之大,较近的**时间**过了以往的几千年。现代电通信,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科研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我们每个人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让我们回顾一下现代通信史上几个激动人心的镜头吧!
1837年莫尔斯(1791-1872)发明了电报以后,1844年5月24日,他用激动得发抖的手,从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拍发了世界上**份长途有线电报,电文是《》上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何等!”当然并非上帝创造的,而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人类社会电通信的时代,便从此开始了。
电话的发展更加说明问题。1876年美国人贝尔(1847—19222)发明了电话,过了40年美国建成**条横贯东西的长途电话线。这条线路的修建,足足耗费了2960吨铜和13万根电线杆。但是,仅仅又过了50多年的时间,电话这个当年的“科学玩具”,就已发展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了。现在,世界上拥有近5亿部电话机。人们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电话网和远隔重洋的亲人互致问候,和异国的**洽谈公务;可以通过可视电话“千里相会”,坐在屋子里到处“参观访问”。多功能的电话,将成为人们周到的“电子仆人”;人们还可以把甩掉了“尾巴”的移动式电话---无线电话---带在身上,随时随地和各处进行通信联系。
在有线电通信发明前后,1864年年轻的英国人麦克斯韦(1831-1879)提出了电磁波理论,成为无线电通信的报春人。1887年德国人赫兹(1857-1894)同样在他的青年时代**次人工产生了电磁波。1896年,时值青春年华的俄国人波波夫(1859-1906)和意大利人马可尼(1874-1937),在电磁波理论和实践的台阶上,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的实验,在电气通信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1901年,无线电信号跨越了大西洋。随后,人类便**次听到了从无线电里传出的话音和音乐。世界上**次广播是106年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里进行的,广播的内容是节日前夕的庆祝节目,听“众”只有一艘船上的几名报务员。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今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和图象节目的广播和电视,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落,成了亿**的伴侣。
电子器件的发展,对无线电通信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器件经历了从电子管到半导体器件,再到集成电路的演变过程;具有功能组件化、遥控、自动调整特点的器件的出现,使无线电通信面貌大为改观。1963年**颗同步卫星进入轨道,无线电通信发生了“天上人间”的变化。现在,卫星通信可以把各种信息“轻而易举”地传送到地球的各个落。1970年制成了世界上**根光导纤维,开始了通信技术史上又一场新的,吹响了向光通信时代迈进的号。现代通信的发展正展现着巨大的魅力。
在结束这一节的时候,我们想特别指出:在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创史上,许多灿烂的华章,都是由当时的年轻人书就的,同时,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贡献出很**。有志于无线电事业青年朋友们,让我们踏着先人光辉的足迹,继往开来,一起来探索当代无线电的秘密,把未来的无线电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吧
在环境温度高可达 50 °C 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处理器大性能(高配置下),不会下降(减速)
产品设计形式与众不同,为*喷漆的新型防污表面
全金属外壳具有高 EMC(电磁兼容性),可以用于工业环境
适合安装在深度仅为 500mm 的小型控制箱内
由于使用了过压通风设计将风扇安装在前部,以及防尘滤网,实现了防尘保护
具有防振动和冲击的硬盘托架和板卡固定器
*四代 Intel® 处理器: Xeon、Core i5 或 Core i3,采用 Turbo-Boost、**线程和虚拟化技术
处理器中集成有图形控制器(HD 4600 显卡),可实现**高图形性能
性能*(例如,Intel C226 Express 芯片组,采用双通道技术的 DDR3 存储器)
较高速率(例如,PCI-Express 技术: * 2 代和* 3 代,USB 3.0 SuperSpeed (500 Mbit/s),SATA III/6 Gbit/s)
在高达 50° C 的环境温度下 24 小时可靠运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较长,使用变速风扇)
通过 RAID 配置(内置 RAID 控制器)实现较高数据安全性
RAID1 配置: 在两个 SATA 硬盘上存储冗余数据,也可使用可热插拔的驱动托架以及附加固态硬盘(用于存储操作系统)或热后备硬盘选件
RAID5 配置: 在三个 SATA 硬盘上进行带奇偶校验的数据分条,以提高可热插拔的驱动托架中的存储容量;可使用附加的热后备硬盘选件
RAID 配置的“热插拔”可拆卸驱动托架(可在运行期间更换硬盘)
RAID 配置中可拆卸驱动托架中的“热后备”硬盘(“热后备”硬盘上的重建过程自动启动)
发生故障时迅速识别和更换硬盘(通过用于 RAID 配置的硬盘报警 LED 指示灯和明确的编号)
以太网和 PROFIBUS 或 PROFINET 状态显示(前 LED 指示灯);RAID1/5 配置中风扇、温度、监控器和硬盘的报警指示
通过 SIMATIC PC DiagBased 或 DiagMonitor 软件(可选)进行自诊断
通过 iAMT 9.0(Intel® 主动管理技术)进行远程控制和维护
采用多层单元 (MLC)架构的固态驱动器(SSD)和 ECC 存储器(可选)
具有“热插拔”功能的冗余电源(运行时用于更换电源模块)
冗余千兆 LAN 连接(协作功能)
固定位于前部的可更换部件(例如 USB 软件加密),防止通过锁定门进行未经*的访问
锁定风扇盖:仅在前门打开时,才可对过滤器垫和前置风扇进行更换
仅在前门打开时,才可打开外壳盖
例如,设备中有用于插入软件狗的安全内部 USB 插槽
具有便于维护的设备设计(改动、维护),例如,*工具即可更换过滤器或前置风扇
平台采用嵌入式英特尔部件,具有*稳定性
可用性可达 3 - 6 年,保证 5 年内可获得备件
使用 SIMATIC 组件进行了系统测试
通过市场认证 (cULus)
支持传统接口(PS/2、COM、LPT)
安装兼容许多设备的各代版本
服务与支持
由于采用了集成接口和多 11 个扩展槽(PCI 和 PCI-Express)实现了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预安装、操作系统
由于配有重建 DVD,可以实现将硬盘快速恢复到交付时的状态
由于使用受控风扇,实现了低噪声输出
标准实现为工业工作站或服务器
板载 PROFIBUS 或 PROFINET 接口和 RAID1/5 控制器(可选)
2 个 LAN 10/100/1000 Mbit/s 接口(具有千兆局域网合并带宽能力)
利用伸缩式导轨或配置成塔式工业 PC,可以灵活的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安装位置
采用 iAMT 技术和 SIMATIC IPC Remote Manager 软件实现远程维护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