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子模块6GK7243-1GX00-0XE0参数设置
  • 西门子模块6GK7243-1GX00-0XE0参数设置
  • 西门子模块6GK7243-1GX00-0XE0参数设置

产品描述

产品规格模块式包装说明全新品牌西门子

西门子模块6GK7243-1GX00-0XE0参数设置

.3 plc的选择

      隧道监控对plc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隧道监控的核心控制器,其必须具备以下几大功能特点:首先本身必须稳定可靠,并具有预先处理数据和集中传输数据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故障保护能力;其次,区域控制器可以独立承担控制分区的基本控制任务,即使监控站或者监控中心因故障停止运行,相邻区域的控制器也能交换交通量信息;再次,当某区域的交通量出现变化时,可按预定方案和程序采取相应的算法,对相关区域的流量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它必须至少有如下功能模块,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功能(实现集中和独立工作方式,尤其是在独立控制时能与相邻控制器实现数据交换);通信功能、容错功能、自动诊断功能和本地操作功能(即能带触摸屏)。

      必须综合考虑整个监控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自然条件以及运营周期对设备的要求进行选择,尤其在较端气候和恶劣环境状况条件下以及长、特长隧道的时候,需要选择性能更好的双机热备冗余的plc。如schneider的quantum系列、rockwell的controllogix、omron的cs1d系列、siemens的s7-417系列。

       在一般的环境状态以及中长隧道的时候,多采用标准的机型作为现场控制器,如schneider的quantum140系列、rockwell的controllogix、omron的cs1系列、siemens的s7-400系列等;他们都支持工业以太网和多种现场总线,控制方式采用远程带cpu的智能分布式结构,系统开放性和兼容性强,丰富的i/o及高功能模块,完全满足隧道监控系统对信号处理的要求。

4 应用案例

下面以山西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隧道为例,具体说明隧道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

案例:牛王山隧道监控

      晋城至阳城段高速公路,设计范围36.0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长27.47公里,封闭二级公路长8.5598公里。道路起点接长晋高速公路,终点与阳城市区道路相接。本路全线有隧道4座,包括五佛山隧道(514m),牛王山隧道(1880m、1860m),天坛山隧道(1008m),管道岭隧道(1300m)。本监控方案主要就牛王山隧道机电监控系统的进行说明。

      整个隧道机电监控网络由设在远端的监控通信中心和隧道内(包括牛王山隧道变电所)的本地控制器以及相关的通信线路组成.监控中心内设有交通状况模拟显示大屏幕,工作站,监控计算机群,打印机,服务器,cctv视频墙等设备, 供操作人员监视和指挥隧道内和道路的运营情况。

      牛王山隧道监控系统中,包括8套本地控制器,其中一套主控本地控制器置于牛王山隧道变电所内,其余的本地控制器分散布置在牛王山隧道上下行的各个位置,所有本地控制器通过100mbps速率的以太网形成光纤冗余环网。光纤环网使得环路上任意两个区域控制器间通信有两条物理链路,这样即使某处光纤出现断裂故障,系统仍可以自动寻找到反方向的通信链路继续维持通信,既增加了通信可靠性,又提供了在线不停机检修通信的功能。牛王山隧道变电所内的主控本地控制器也通过100mbps速率的光纤以太网与监控通信中心相连,保证了监控数据和指令的实时海量。各plc对照明、通风、本地控制系统信息进行,同时按所设定的程序以及上位机的指令进行相应的动作。的信息经光纤以太环网传至控制室*计算机上,实现联网。另外,在主控制器上还配有液晶触摸屏,用来对给设备操作和显示其反馈信息及检查所辖各设备的状态,同时它可以取代手持式编程器对plc进行编程;而且,在隧道监控中心的服务器上汇集了隧道各个设备实时信息,所以本地控制器不仅要能快速交换实时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并能接受和执行上位机的指令,通过服务器可对现场任一设备(照明、通风、本地控制器)发布操作命令。在牛王山隧道变电所选用了omron的cs1d系列(见图1)plc作为本地控制器,cs1d系列plc具有双cpu模块,双电源模块,支持热插拔,较大的提高了主控制器的可靠性,使得整个系统可以实现不停机检修功能。

      在隧道内的7台本地控制器笔者选用omron的cs1系列(见图2)plc,它具有高速信息交换能力和良好控制功能,cs1系列plc作为隧道内的区域控制器。在每台plc上安装有rs-485/rs422或rs-232通讯端口,以便与多参数智能变送器、限速控制器、可变情报板显示控制器等仪表控制设备相连,串行通信的数据协议是随着制造商和设备而变的。协议的差别,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间的通信非常困难,即使它们的电气标准相同,omron通过易于建立的用于匹配所连接的设备的协议的协议宏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协议宏使得开发方不需要编写专门的通信程序与第三方设备进行通信,原则上omron plc能和任何带rs-232c,rs-422或rs-485接口的设备进行通信。在本控制系统中用于控制照明、通风、电力、交通等设备的各个区域控制器均采用独立的控制程序。控制室两台*计算机则通过ethernet与上级控制中心联系。

5 改进与发展

      当时我国隧道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系统的需求、设计、结构以及系统的控制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同时技术的发展也给监控系统的改进创造了条件和基础,也使建设合理的隧道监控系统成为可能。 

      从系统的需求来看,一方面要兼顾系统的稳定、可靠与可控,也要反映系统的先进、经济与可扩展,同时也要使操作便捷与维护方便;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交通条件和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规模和冗余度的大小,确定系统的合理集成方式、系统网络的构成与拓扑结构形式以力求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先进性与经济性的**结合;从系统的设计来看,除考虑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方法外,也要考虑新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系统既先进又实用;从系统的控制来看,当前我国公路监控普遍存在着只监不控,或监强控弱的现象,交通信息、环境信息得不到很好利用,对于隧道控制,要针对不同现象,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今后我国的隧道监控系统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按照监测与控制适当分离、较大限度的集中监测、灵活机动的现场控制的总体思想,逐步改进,使得隧道监控系统的建设更趋合理。

202202221739072455394.jpg20220222173907301904.jpg


      随着交通道路的不断发展,作为其一个重要环节的隧道,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我国复杂的地理条件以及隧道本身的特点,隧道监控系统在隧道的运营和管理以及事故处理中发挥着较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可靠、稳定、先进、经济以及可扩展的合理的隧道监控系统成为工程界和公路营运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微电子、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路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与3c技术相结合的plc以其**的可靠性、抗干扰性以及灵活的控制方式成为隧道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其与开放的网络通信系统一起,共同推动着隧道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的发展。

2系统构成

      隧道对按照其长度分类,分别为短隧道(l<250m)、中隧道(250m3000m)。隧道的长度越长,需要考虑的监控设施就越多。从目前国际上对隧道的设计标准来看,长隧道和特长隧道需要监控系统以保证隧道内行车的安全和通畅。

      隧道监控系统按照各个子系统分可分为:照明系统、通风系统、交通诱导系统、cctv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控制系统、紧急电话系统、广播系统等。按照设备的类型分可分为:检测设备、控制设备、显示设备和通讯设备。检测设备如:火灾报警探头、车辆检测器、covi、能见度仪、风速风向仪等;控制设备如交通区域控制器、照明区域控制器、通风区域控制器等;显示设备如:计算机工作站、大屏幕监视器、声光报警器等;通讯设备如:交换机、集线器、串口信号、光端机等。 

      隧道监控的难易程度不仅与隧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隧道的交通车流量有关,从对隧道监控和管理的要求,又将隧道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级对监控要求较高,b级次之,其余类推。当前在工程界一致认同的隧道监控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适用于短隧道的集散式控制模式,一种是适用于长隧道的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模式。前者布线复杂,造价较高,由中控室对现场设施进行控制与管理,后者施工方便,不但造价较低,而且可靠性较高,其又可分为全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和集中式现场总线控制。全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模式,中控室对现场设施不直接进行控制,由现场各种设施的控制器进行控制。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模式从网络构成来看,一般分3个层次:上层为*计算机系统,即本地控制中心,中间是由各区域控制器组成的控制层,下层为各种检测设备和控制及诱导设备组成的设备层。

      隧道控制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所有纵向及横向的系统**地结合起来,通过算法分析,较终实现智能化控制。区域控制器就是其实现的核心。各区域控制器负责采集现场检测设备的信息,处理后传给本地控制中心,而本地控制中心的控制命令则发给区域控制器,再由区域控制器直接控制相应设备。在本地控制中心与区域控制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区域控制器仍然具备独立控制现场设备的能力。因此区域控制器应且高度可靠。作为区域控制器的核心控制部分,plc应用较多,它的稳定性、实时性以及对环境很强的适应能力,非常适用于隧道的现场环境。

      本地控制中心一般由现场监控工作站(控制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主区域控制器及相应的附属设施构成,用于实现对整个隧道监控系统的统一监控。监控系统软件运行于现场监控工作站上,并不断与plc控制器交换数据,实时地把所有设备的当前状态以图表、颜色、闪烁、数值等方式显示在操作界面上;而操作人员在操作界面的每个动作,也由监控系统软件将相关的命令、参数写入plc,实现设备的手动控制。

      除现场控制设备,整个系统的通信网络则是保系统能否运行的关键。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隧道群的出现已经越来越多,单洞内的区域控制器就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网络的结点在不断增加。通讯网络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通讯速率以保大量数据的有效传输,还必须具有容错的能力以提高通讯的可靠性,即网络上出现故障时能够实现自恢复,同时,构成通讯网络的设备必须满足工业级要求,以适应隧道内苛刻的工作环境。系统还需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使得设备更新与增加、功能改善与变化,都能较大限度地应用原有系统。

      隧道监控的环境相对比较特殊,隧道所处的山野防雷非常重要,隧道中的控制箱经常会遇到潮湿甚至漏水的侵扰,而一些高原隧道面临严寒和低空气密度,特别是长大隧道中的汽车烟尘很容易附着在密封不好的控制箱中设备上,这些烟尘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从而造成本地控制器等设备的早期故障或损坏。从国内隧道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对隧道监控环境的认识,在一些项目中,重视成度还不够,一些隧道控制箱远没有达到ip65以上的防护等级,这样的监控系统是不安全的。

3解决方案

      监控系统通讯网络和plc是隧道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的性能对隧道监控系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根据隧道本身的特点和监控需求选择合适的plc及通讯网络是保隧道监控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

3.1通信网络 

      在隧道监控系统的结构上,国内在管理体制上主要采用三级管理,即监控总中心、区域监控分中心和监控站。由于监控站不直接对隧道的外场设备进行直接控制,因此工程界按照系统结构的划分把监控系统划分为信息层、控制层和设备层。

      **层为信息层,主要负责大量信息及不同厂家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工业以太网ethernet为目前较常用的一种信息网络,世界各大plc生产厂商均支持工业以太网,并且他们在原有tcp/ip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实时性更高的工业以太网,如欧姆龙和罗克维尔支持的ethernet/ip,支持的modbus-tcp/ip以及西门子支持的profinet等。由于ethernet的信息量大,因此在隧道监控上以太网主要用于各个隧道管理所与监控中心的,包括各种交通流量信息,各传感器数据等大量历史数据信息。

      *二层为控制层,主要采用现场总线组成隧道区域控制器网络,其特点是由于采用了标准总线组网,既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又具有开放协议的标准接口,能在总线上方便的挂接各种外场设备,有利于监控系统的扩展。目前,现场总线有40多种,在公路监控系统中应用的现场总线主要有controller bbbb、lonworks、inetrtbus、profibus、can和modbus+。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高速、高可靠,适合plc与计算机、plc与plc及其它设备之间的大量数据的高速通讯。为使系统的稳定可靠,控制层的网络结构多采用环网的方式组成,包括线缆型和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体组网将在后面作出实例说明。

      *三层为设备层,这一层用于plc与现场设备、远程i/o端子及现场仪表之间的通讯,它们有devicenet、modbus以及profibus/dp等,其中devicenet已经成为工业界的标准总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profibus/dp虽然没有成为标准,但是它的应该也相当广泛。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以太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现场总线上来,工业以太网是否较终将取代现场总线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然而,不论是ethernet/ip还是modbus-tcp/ip,以太网在一些重要的性能指标上仍然无法具有现场总线的特点和优势。从

      本质上来讲,以太网的载波帧听冲突监测csma/cd的访问方式,实时性并没有现场总线采用的令牌总线和令牌环的访问方式高,不论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如协议封装、分时访问控制等,都只能改善以太网的实时性,起不到本质的改变,隧道控制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必须保证隧道的安全尤其是突发事件时候隧道的安全,如果突发事件的发生造成数据访问发生碰撞,使得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而导致重大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当前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之前,现场总线应用于控制层,是一个积极和稳妥的选择。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其取代现场总线而用于控制层也是很有可能的。

3.2监控分中心及上位软件

      监控分中心一般将设置多台scada工作站(工控机)。分别用于交通监控、消防报警、图形控制、通风照明控制、视频等,完成隧道内各种设备的状态显示、自动控制、半自动控制、打印报警、分析报表等工作。同时,监控分中心还将设置了多台服务器,为其它计算机提供支援和与监控总中心进行通信。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集中供热是近年来国家提倡和要求的一项节能和环保工程,集中供热改变了过去由单位锅炉供热造成的烟尘污染、供热效率低下和难于管理等缺点;改由城市周边的热电厂的供热机组提供热源,在城市中建设热交换站统一向用户供热。集中供热系统具有热惯性大、滞后明显以及受温度、天气因素干扰较大等特点,使得整个系统调节控制难度增大,并且传统的换热控制大多数采用继电器、变频器等进行简单控制,系统调节完全凭以往积累的经验,运行维护的成本过高,效率低下。针对热网调节中上述的状况,采用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对热网实行集中监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我公司承担设计和调试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近百个生活小区换热站控制系统均采用了目前自控行业的较新产品“一体化控制器”和GPRS技术,使该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该系统的特点如下:
Ø    监控中心计算机通过各现场控制设备实时采集现场数据,监控整个供热系统的关键数据,对热网的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热力缝补状况及时调整供热温度等参数,协调整个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充分发挥系统的较大效能,降。
Ø    在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的各换热站中采用美国HORNER公司的一体化控制器(OCS)进行现场控制,通过先进的PID算法,克服了传统PID控制器时间常数过大,调节惯性大,容易**调产生大幅度振荡等缺点,同时通过一体化的人机界面现场显示和操作十分方便。
Ø    通过串行通信协议与现场多台变频器进行实时通讯,采集变频器的关键参数并不断进行调整,使水泵工作在较佳状态下。
Ø     在方面,通过先进的GPRS网络与中心计算机实时通讯,节约了大量布有线网络所造成的时间、人力、资金的消耗。下面就针对上述几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控制-“ALL IN ONE”新理念
在本换热系统中主要采用了美国HORNER公司 XL系列的两款主品,小巧的紧凑型HEXE103控制器,和具有5.7寸真彩色触摸屏的HEXL103控制器。这些产品的特点都是把传统的PLC控制器、人机界面HMI、输入输出点I/O和网络Network集成到一起,所以称之为“一体化控制器(OCS)”,仅用一套编程软件就可以对整个系统的硬件配置、逻辑程序、网络连接和人机界面进行配置和编程,并且该软件是免费的。系统配置图如下,其中HEXE103带有一个小的操作员界面(128x64背光显示,带有16个功能键),可显示图形或曲线,HEXL103带有5.7寸真彩色触摸屏界面,这两款控制器均带有内置I/O:12点直流输入(正/负逻辑)兼容12/24伏,12点直流输出(每通道较大0.5A), 2通道10-bit模拟输入(0-10V/4-20mA). 2路脉冲/PWM输出功能,另外还可配置4路高速计数器(10kHz),内置2个的RS232/485接口,支持PLC/Drive通讯协议和一个大容量可移动存储器插槽(支持miniSD卡)。内置的CsCAN网络端口用于高速通讯和I/O扩展。每个控制器都是直流供电。它们可以面板安装或DIN导轨安装。另外新增加的内置以太网功能可支持Web浏览和FTP功能,该功能可以轻松实现远程维护和监控。

如果客户告诉我们他/她的触摸屏通信不正常,现象奇怪,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跟他/她分析说可能是干扰的原因。对于这样的解释客户能立即接受的并不多。

其实在工业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电气干扰,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是不被这些干扰影响。而这需要工厂具备良好的接地体,使用的设备具有正确的接地及屏蔽处理。但理论是理论,现实终归是现实。国内一些工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某些安装设备的施工人员也并不在意什么屏蔽及接地。因此,萌生了很多因干扰引发的奇怪现象。

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干扰实例。

客户有4个MP277,使用相同的组态程序,都与1台S7-300 PLC通信。

故障现象是:任何一个MP277单独与  S7-300 PLC通信都没有问题。但若将 4 个MP277同时连上,那么只有1 个MP277能与PLC建立通信。

分析过程:单独通信都没有问题,那说明MP277的组态程序及PLC都是正常的。怀疑是不是MP277的站号冲突。经查,地址不冲突。是不是PLC的连接资源数限制问题?经查,连接数分配的够大。那MP277附近有没有变频器等强干扰设备?没有。接地和屏蔽都做了吗?回答是都做了,而且使用的也是西门子电缆和总线连接器。到此,没什么可以分析的了。
奇怪的故障现象,再次让我们联想到干扰。让客户详细检查现场接地体及设备接地及屏蔽的连接方法。结果是各个MP277之间有段距离,而各自使用的接地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电位差,相当于没有共地。于是,屏蔽层中就存在电流,就对通信产生了干扰。

所以,如果您在现场中也碰到了奇怪的故障,不妨先检查一下干扰的问题。

上拉电阻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此电阻还起到限流的作用。同理,下拉电阻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上拉电阻是指器件的输入电流,而下拉指的是输出电流上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较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PLC资料网
1. 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 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 高低电平的设定。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 频率特性。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
选上拉电阻时:
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较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 PLC
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
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较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选10K可用。COMS门的可参考
74HC系列.
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 电阻作用:
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上拉和下拉、限流
1. 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2. 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4、为OC门提供电流。



http://zhangqueena.b2b168.com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