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门子中国代理商交换机供应商
  • 昆明西门子中国代理商交换机供应商
  • 昆明西门子中国代理商交换机供应商
  • 昆明西门子中国代理商交换机供应商

产品描述

产品规格模块式包装说明全新

昆明西门子中国代理商交换机供应商

近端的传感器用于记录绿灯期间通过路口的车辆数(记为x);远端的传感器用于记录红灯期间进入路口排队等候的车辆数(记为y)。为了简化运算,可以将两个相对的方向(n与s、w与e)的x、y值合并为一组,分别取两个方向之大者。


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本模糊控 制系统设计的是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设计模糊控制器主要是求取模糊控制表。
3.1 系统分析
确定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以及它们的数值变化范围。输入变量为x、y,输出变量为t。绿灯期间车辆通过路口的速度不过20公里/小时,则在15秒时间内通过的大车辆数约为15辆。则x的变化范围为0~15。当远端和近端传感器之间距离约为100米时,考虑一般车辆车身长度连同两车辆间距平均5米左右,所以100米内可能停留等待的车辆数多可达到100/5=20辆,于是红灯方向排队等待的车辆数y变化范围为0~20。本系统的输出就是两个方向的红黄绿灯,还有斑马线处人行横道的红绿灯以及按前进方向分得细的绿灯相互间关系及两个方向的输出关系终归结到对当前绿灯的延时t。根据现场测试,输出变量t的变化范围为15~60。
3.2 模糊化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为了实现模糊控制,需要将绿灯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固定的1o秒作为路口车辆状态参数的采集时间t1;其二是根据两个方向车辆流量变化进行模糊决策的延时t2。绿灯期间车辆通过路口的速度不过10m/s,则在10s内通过的大车辆数约为l5。以红绿灯转换瞬间为计时起点,记录10s内通过的车辆数作为变量x的论域,取(0-15),并将它分为三个模糊子集:少、中等、多。其从属函数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绿灯期间通过路口车辆数(x)从属函数设计

红灯期间排队等候车辆数(y)的模糊化, 输出量模糊分类都采用三角形属函数的设计。
3.3 模糊规则的设计
当两个方向的状态处于同一量级时,如同为多,或同为中等,或同为少时,绿灯的延时t2均取“短”,如表1所示,其目的是保证双方流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尽快地均衡疏散。

表1 模糊规则表

3.4 模糊推理算法与解模糊
从模糊规则得到的结果仍然是模糊量,还要经过模糊推理算法还原为量才能输出。本设计采用当今模糊控制算法的主流算法—简易模糊推理算法。对于每个确定的输入x和y值对应不同的模糊子集,具有不同的从属度。由此而的多条模糊规则以取小的策略求出各输出于模糊集的从属度,然后再采用法(加权平均法)解模糊,求出t2的值:

式中:μi为确定的x、y输入值所对应的不同模糊子集的从属度;ti为输出各模糊子集所对应的值。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硬件设计
模糊控制器采用三菱的fx2n型plc,通过编程来实现交通调度过程控制。图3所示的模糊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及a/d转换由模拟量输入模块fx2n-2ad完成,d/a转换由模拟量输出模块fx2n-2da完成。


图3 plc实现模糊控制的硬件连接

其中y10-y12是东西方向红绿灯的控制线路,y13-y15则是南北方向的控制线路,yo-y7则是控制7段显示器的控制线路。
4.2 软件设计
plc编程能力强,可以将模糊化.模糊决策和解模糊方便地用软件来实现,基于交叉路口车辆等待长度的变周期交通模糊控制器模糊判决子程序的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分别读入红绿灯方向检测区中各检测器显示值,计算大车辆数x和y 然后将x和y分别乘以量化因子,求得相应论域元素表征的查找控制表所需的x和y,并根据表4模糊控制规则表查得输出控制量的论域值t 后将其代入公式15+ki×t, 可计算出实际换向后绿灯的时间长度t。


5 运行测试及结果分析
本文设计的基于plc的模糊交通控制系统,在某路口经过了试运行并现场测试,并与传统的定时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见表2所示),比较结果表明:在交通流较小或接近定时配时的预期量时,模糊控制与定时控制方法并无太大差别,而当交通量逐渐增大时,本系统的模糊控制的优势就明显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延误车队长和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其中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平均延误分别较定时控制的减少6.74%和5.32 %。


表2 模糊控制与定时控制方案效果比较对照表


6 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证实,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十字路通信号灯进行模糊控制,其控制效果要比定周期方法的控制效果明显,尤其适用在车辆信息量比较大的交叉路口。由于使用plc作为本系统控制器的,系统编程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适合目前我国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PLC及其网络被公认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PLC、机器人、/CAM)之一。从近年的统计数据看,在世界范围内,PLC产品的产量、销售、用量高居各种工业控制装置,而且市场需求量一直在按每年15%的比率上升。形成这一局面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PLC及三电于一体

       工业自动化系统通常分成三类:一类是控制开关量的逻辑装置,一类是控制慢连续量的过程控制系统,一类是控制快连续量的运动控制系统。在传统上对于这三种控制系统用不同的控制装置。逻辑控制用电控制(电气控制装置即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柜),过程控制用仪表装置(电动单元组合仪表),运动控制用电传装置(电气传动控制装置)。所谓三电就是指的是电控、电仪、电传。

       在一家工厂、一个车间、一个工段,甚至在一台设备上,这三种设备常常并存在一起,单设备各不相干。这主要是因为这三种控制装置相差太远,无法兼容。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把他们用一种控制装置统一起来,协调地进行控制。 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优化控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把三电合成于一体就叫做三电一体。

       从现代控制装置来看,无论是逻辑控制、过程控制还是运动控制都使用的是计算机开发的控制装置,计算机成为三电一体的物质基础。

        有两种实现三电一体化的思路:一种思路是在网络一级实现三电一体化,逻辑控制装置、过程控制装置、运动控制装置尽管各不相同,但如果它们都可以连入同一网络,则网络就成了三电同一的载体,在网络一级实现了三电一体化。另一种思路是在控制装置一级实现三电一体化,控制装置即有逻辑控制功能,又有过程控制功能,还有运动控制功能。DCS(distra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沿着种思路发展三电一体化,他花费较大,适合于大型自动控制系。

       PLC则沿着后一种思路发展三电一体化,他灵活机动,三电一体集成度较高,适合于各种规模自动控制系统。

        众所周知,研制开发PLC的初动因是为了取代继电器,构成新型的控制开关量的装置,因此,从一开始,逻辑控制就是PLC的强项。随着PLC的换代,PLC中处理器处理速度的不断增加,PLC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多,现在发展成具有逻辑控制功能,过程控制功能、运动控制功能、数据处理功能、联网通信功能的的多功能控制器。在PLC从逻辑控制功能向多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制造商们曾发生过争论,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停顿时期。曾经怀疑在PLC上增加对连续量的控制功能是否有意义,与同一时期兴起的于控制的可编程调节器、工业PC、DCS系统相比较,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市场。停顿是崭短的,大家很快意识到,在PLC上增加的控制功能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其配置的控制算法的复杂程度,而在于多种功能的集成。PLC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把三电集于一体,在装置一级实现了三电一体化。

       为什么PLC有能力在装置一级集三电于一体,而专门用于过程控制的计算机控制装置实现三电一体却比较困难呢?其中有三个原因。是PLC是以控制开关量起家的,他采用循环扫描方式,通过串行处理使其在逻辑小于并行处理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为了不丢失输入信号,要求循环扫描周期越短越好,这就使得在PLC中配置的处理器性能好,速度快。这些的微处理器本身有很大的潜能,早期PLC只利用速度快这一条,其他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得利用。后来发现处理好不同性质的实时多任务的调度,在PLC中加入针对慢连续量的过程控制并不困难。反过来,针对慢连续量的过程控制计算机,改成周期循环扫描并加入大量开关控制却是力不能及的。二个是大中型PLC中普遍采用了多微处理机结构进行多道处理。例如西门子的S5-155U,S5-153U内多配置4个CPU加一个协处理器德州仪器公司的T1565可编程控制器多可装入8台MC68000的处理器,这使得PLC不仅速度快,而且可以立各自处理不同问题,也可分解协调,共同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三个是PLC配置着大量内含CPU的智能模板,有些于PID控制,有些用运动控制,有些用于高速记数,有些用于联网通信,他们采用模块结构,通过背板并行总线连成的整体,所有这一切为PLC在装置一级实现三电一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从目前看,PLC在装置一级的三电一体化并不是很完善的,复杂过程控制还欠缺一些,运动控制能力也还不,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尽管如此,在装置一级实现三电一体化本身,使得PLC在竞中居于强有力的地位。


工艺流程如下:从人机界面写入工艺所需的面粉流量值,通过DH+ 送到PLC,面粉料仓称重单元的重量值通过Profibus 送到PLC。同样在面粉通过计量螺旋进入生产线时料仓的重量将逐渐减少,PLC 通过对单位时间里面粉料仓重量减少量的计算就可得到面粉的实际流量。再用这个实际流量和预设的流量相比较,PLC 经过一定的计算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频率值,(我们知道计量螺旋(或计量泵)旋转一周输出的体积是相对稳定的,控制了转速就控制了体积也就是控制了重量),只要用这个频率值通过 Profibus 来控制计量螺旋的转速即可形成一个对面粉流量的闭环控制。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注意的是随着料仓面粉的逐渐减少,料仓会有一个加料的过程,虽然这个加料过程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计量螺旋在不停得出料,而料仓同时又在加料,很显然在加料过程中的计量肯定是不准确的,在设计程序时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加料过程中的频率值可以这样来给定:一是利用料仓在加料瞬间的频率值作为加料过程中的恒定频率(因为这时的频率值是满足工艺参数要求的),等到加料过程结束后再重新进入正常的计量,由于加料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不会影响生产线的产品质量。但是这个做法的缺点是如果在加料过程中改变工艺参数,由于这时候使用的是恒定频率,面粉的实际流量将不会随工艺参数的改变而改变,就有可能引起产品质量的波动。另一种控制方式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也就是在正常计量的同时PLC可以得到一个频率和面粉流量的线性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赫兹数对应的面粉流量公斤数。在加料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线性参数来控制输出频率值,在这种控制方式是下,即使在加料过程中改变工艺参数,面粉的实际流量也会随着工艺参数的改变而改变,就不会引起产品质量的波动。
可以看到采用的流量控制单元和普通的称重单元在控制原理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采用通用称重单元的控制方式减少了输入输出环节,合理的利用了PLC,充分发挥了PLC 强大的计算功能,结构简单,投资小。

202202221739073176584.jpg20220222173907301904.jpg202202221739072455394.jpg

   随着工业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PLC)在工业设备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LC控制系统的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影响PLC运行的干扰类型及来源,并提出抗干扰设计的实施策略。
自动化系统所使用的各种类型PLC中,有的是集中安装在控制室,有的是安装在生产现场和各电机设备上,它们大多处在强电电路和强电设备所形成的恶劣电磁环境中。要提高PLC控制系统性,一方面要求PLC生产厂家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应用部门在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使用维护中引起高度重视,多方配合才能完善解决问题,有效地增强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1. 电磁干扰类型及其影响
影响PLC控制系统的干扰源与一般影响工业控制设备的干扰源一样,大都产生在电流或电压剧烈变化的部位,这些电荷剧烈移动的部位就是干扰源。
干扰类型通常按干扰产生的原因、噪声干扰模式和噪声波形性质来划分。按噪声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放电噪声、浪涌噪声、高频振荡噪声等;按噪声的波形、性质不同,可分为持续噪声、偶发噪声等;按噪声干扰模式不同,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共模干扰是信号对地的电位差,主要由电网串入、地电位差及空间电磁辐射在信号线上感应的共态(同方向)电压迭加所形成。共模电压有时较大,特别是采用隔离性能差的配电器供电时,变送器输出信号的共模电压普遍较高,有的可高达130V以上。共模电压通过不对称电路可转换成差模电压,影响测控信号,造成元器件损坏(这就是一些系统I/O模件损坏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这种共模干扰可为直流、亦可为交流。差模干扰是指作用于信号两间的干扰电压,主要由空间电磁场在信号间耦合感应及由不平衡电路转换共模干扰所形成的,这种干扰叠加在信号上,直接影响测量与控制精度。
2. 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2.1 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
空间辐射电磁场(EMI)主要是由电力网络、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雷电、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通常称为辐射干扰,其分布为复杂。若PLC系统置于其射频场内,就会受到辐射干扰,其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对PLC内部的辐射,由电路感应产生干扰;二是对PLC通信网络的辐射,由通信线路感应引入干扰。辐射干扰与现场设备布置及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场大小特别是频率有关,一般通过设置屏蔽电缆和PLC局部屏蔽及高压泄放元件进行保护
2.2 来自系统外引线的干扰
主要通过电源和信号线引入,通常称为传导干扰。这种干扰在我国工业现场较为严重,主要有下面三类:
类是来自电源的干扰。实践证明,因电源引入的干扰造成PLC控制系统故障的情况很多,笔者在某工程调试中遇到过,后换隔离性能高的PLC电源问题才得到解决。
PLC系统的正常供电电源均由电网供电,由于电网覆盖范围广,它将受到所有空间电磁干扰而在线路上感应电压和电流,尤其是电网内部的变化、开关操作浪涌、大型电力设备起停、交直流传动装置引起的谐波、电网短路暂态冲击等,都通过输电线路传到电源原边。PLC电源通常采用隔离电源,但因其机构及制造工艺等因素使其隔离性并不理想。实际上,由于分布参数特别是分布电容的存在,隔离是不可能的。
二类是来自信号线引入的干扰。与PLC控制系统连接的各类信号传输线,除了传输有效的各类信息之外,总会有外部干扰信号侵入。此干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电网干扰,这往往被忽视;二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即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这种往往非常严重。
由信号引入的干扰会引起I/O信号工作异常和测量精度大大降低,严重时将引起元器件损伤。对于隔离性能差的系统,还将导致信号间互相干扰,引起共地系统总线回流,造成逻辑数据变化、误动和死机。PLC控制系统因信号引入干扰造成I/O模件损坏数相当严重,由此引起系统故障的情况也很多。
三类是来自接地系统混乱的干扰。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而错误的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使PLC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PLC控制系统的地线包括系统地、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接地系统混乱对PLC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各个接地点电位分布不均,不同接地点间存在地电位差,引起地环路电流,影响系统正常工作。例如电缆屏蔽层一点接地,如果电缆屏蔽层两端A、B都接地,就存在地电位差,有电流流过屏蔽层。当发生异常状态如雷击时,地线电流将大。
此外,屏蔽层、接地线和大地可能构成闭合环路,在变化磁场的作用下,屏蔽层内会出现感应电流,通过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耦合,干扰信号回路。若系统地与其它接地处理混乱,所产生的地环流就可能在地线上产生不等电位分布,影响PLC内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正常工作。PLC工作的逻辑电压干扰容限较低,逻辑地电位的分布干扰容易影响PLC的逻辑运算和数据存贮,造成数据混乱、程序跑飞或死机。模拟地电位的分布将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引起对信号测控的严重失真和误动作。
2.3 来自PLC系统内部的干扰
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产生,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这都属于PLC制造厂家对系统内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应用部门无法改变,可不多考虑,但要选择具有较多应用实绩或经过考验的系统。
3. 抗干扰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在工业电磁环境中免受或减少内外电磁干扰,从设计阶段开始便采取三个方面抑制措施:抑制干扰源、切断或衰减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提高装置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三点就是抑制电磁干扰的基本原则。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制造单位设计生产出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产品,且有赖于使用部门在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运行维护中予以考虑,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设计,才能保证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和运行性。进行具体工程的抗干扰设计时,应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设备选型
在选择设备时,要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产品,其包括了电磁兼容性,尤其是抗外部干扰能力,如采用浮地技术、隔离性能好的PLC系统;其次还应了解生产厂家给出的抗干扰指标,如共模抑制比、差模抑制比、耐压能力、允许在多大电场强度和多高频率的磁场强度环境中工作等;另外是靠考查其在类似工作中的应用实绩。
在选择国外进口产品要注意,我国是采用220V高内阻电网制式,而欧美地区是110V低内阻电网。由于我国电网内阻大,零点电位漂移大,地电位变化大,工业企业现场的电磁干扰至少要比欧美地区高4倍以上,对系统抗干扰性能要求高。在国外能正常工作的PLC产品在国内工业就不一定能运行,这就要在采用国外产品时,按我国的标准(GB/T13926)合理选择。
3.2 综合抗干扰设计
主要考虑来自系统外部的几种抑制措施,内容包括:对PLC系统及外引线进行屏蔽以防空间辐射电磁干扰;对外引线进行隔离、滤波,特别是动力电缆应分层布置,以防通过外引线引入传导电磁干扰;正确设计接地点和接地装置,完善接地系统。另外还利用软件手段,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
4. 主要抗干扰措施
4.1 采用性能优良的电源,抑制电网引入的干扰
在PLC控制系统中,电源占有重要的地位。电网干扰串入PLC控制系统主要通过PLC系统的供电电源(如CPU电源、I/O电源等)、变送器供电电源和与PLC系统具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电源等耦合进入的。现在对于PLC系统供电的电源,一般都采用隔离性能较好的电源,而对于变送器供电电源以及和PLC系统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电源,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隔离措施,但普遍还不够,主要是使用的隔离变压器分布参数大,抑制干扰能力差,经电源耦合而串入共模干扰、差模干扰。所以对于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应选择分布电容小、抑制带大(如采用多次隔离和屏蔽及漏感技术)的配电器,以减少PLC系统的干扰。
此外,为保证电网馈电不中断,可采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电源(UPS)供电,提高供电的性。而且UPS还具有较强的干扰隔离性能,是一种PLC控制系统的理想电源。
4.2 正确选择电缆的和实施敷设
为了减少动力电缆尤其是变频装置馈电电缆的辐射电磁干扰,笔者在某工程中采用了铜带铠装屏蔽电力电缆,降低了动力线产生的电磁干扰,该工程投产后了满意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别由不同电缆传输,信号电缆应按传输信号种类分层敷设,严禁用同一电缆的不同导线同时传送动力电源和信号,避免信号线与动力电缆靠行敷设,以减少电磁干扰。
4.3 硬件滤波及软件抗干扰措施
信号在接入计算机前,在信号线与地间并接电容,以减少共模干扰;在信号两间加装滤波器可减少差模干扰。
由于电磁干扰的复杂性,要根本干扰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组态时,还应在软件方面进行抗干扰处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常用的一些提高软件结构性的措施包括:数字滤波和工频整形采样,可有效周期性干扰;定时校正参考点电位,并采用动态零点,可防止电位漂移;采用信息冗余技术,设计相应的软件标志位;采用间接跳转,设置软件保护等。
4.4 正确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接地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为了,二是为了抑制干扰。完善的接地系统是PLC控制系统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
系统接地有浮地、直接接地和电容接地三种方式。对PLC控制系统而言,它属高速低电平控制装置,应采用直接接地方式。由于信号电缆分布电容和输入装置滤波等的影响,装置之间的信号交换频率一般都1MHz,所以PLC控制系统接地线采用一点接地和串联一点接地方式。集中布置的PLC系统适于并联一点接地方式,各装置的柜体接地点以单的接地线引向接地。如果装置间距较大,应采用串联一点接地方式,用一根大截面铜母线(或绝缘电缆)连接各装置的柜体接地点,然后将接地母线直接连接接地。接地线采用截面大于22mm2的铜导线,总母线使用截面大于60mm2的铜排。接地的接地电阻小于2Ω,接地埋在距建筑物10?15m远处,而且PLC系统接地点与强电设备接地点相距10m以上。
信号源接地时,屏蔽层应在信号侧接地;不接地时,应在PLC侧接地;信号线中间有接头时,屏蔽层应牢固连接并进行绝缘处理,一定要避免多点接地。多个测点信号的屏蔽双绞线与多芯对绞总屏蔽电缆连接时,各屏蔽层应相互连接好,并经绝缘处理,选择适当的接地处单点接地。
5. 本文小结
PLC控制系统的干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抗干扰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有效地抑制干扰,对有些干扰情况还需做具体分析,采取对症的方法,才能够使PLC控制系统正常工作,保证工业设备运行


http://zhangqueena.b2b168.com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