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描述
西门子模块6ES7223-1PL22-0XA8技术参数
英特尔、高通、LG、诺基亚等一堆厂商,已经在 2016 年上半年的各种展览里大秀技术,但这些成员在今年没有再不再强调、强调速度,而是更关注“连系”之上。
无它,手机热潮退减,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 IoT) 变成了科技界另一新热点。
然而,当成员们争相研发物联网的时候,很多人都忘了本来在物联网上吃香喝辣的家伙:蓝牙 (Bluetooth) 。蓝牙技术联盟 (SIG) 早前悄悄的宣布:新一代蓝牙标准将于 2016 年 6 月 16 日发布。
智能手机对外的钥匙
蓝牙这个新的短距离无线技术,在 1994 年由瑞典的爱立信 (Ericsson) **开发;它和当时流行的红外线技术 (IrDA) 相比,有着更高的传输速度,也不需要像红外线 (IrDA) 那样进行介面对介面的连线,所有蓝牙装置基本上只要在有效通讯范围内使用,就可以进行随时连线。
当 Wi-Fi 和 3G 一路往互联网方向高歌猛进下,蓝牙技术却默默的致力于电脑、无线滑鼠、无线耳机、无线键盘等设备之间的互相连接。在 2010 以或以前,蓝牙成为大部份市售电脑和手机的必然配备,但蓝牙的的功耗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善,不少人的蓝牙 3.0 设备一直长期关闭,导致蓝牙的使用场景一直都受严重的限制,也使其发展一直未被重视。
直至 2010 年以降,蓝牙推出 4.0 版本的低功耗版本 (Bluetooth Low-energy, BLE),能在移动设备上以低耗电方式待机,使它能长时间处于可连接状态;它不需要像 Wi-Fi 一样消耗大量电力、也不需要像 3G 一样消耗大量数据,也能随时与外部设备连接。故此,随着 2011 年 iPhone 4S 引入蓝牙 4.0,带动了当时的手机全面引入低功耗蓝牙,在掌握了智能手机与其它设备连接的钥匙。
早前曾经指出:
也许新技术会让智能手机的重要性下降,但任何一间公司想快速推广新一代产品,就必须借力智能手机。只要看看三星的一系列新款智能设备也要在 iPhone 上布局,就知道智能手机仍然牢牢握着了新一代智能产品市场的入场券。没有智能手机,VR 可能更难普及化、可穿戴设备也要等猴年马月才能成熟。
而蓝牙则成功透过智能手机的影响力,在后 PC 时开了物联网的大门。
蓝牙的物联网发展史
随着蓝牙掌握了智能手机与外间设备的入口,当可穿戴设备市场开始冒升,更成为全新的智能设备的传输中心。 2012 年 Pebble 推出**台智能手表,后来 Fitbit 也推出 Fitbit One,这些新的计算设备都倚赖蓝牙 4.0 作;然后在 2013 年Google 推出 Google Glass ,也必须倚赖蓝牙来实现智能眼镜的大部份功能。在 2014 年,苹果推出 iOS 8 和 Mac OSX 10.10 Yosemite,其中为了加强 iPhone、iPad 和 Mac 连系性的核心功能 “Continuity” 和 “Handoff”,均以蓝牙 4.0 实现,使蓝牙在现今智能设备的重要性推至新高。
因此,蓝牙除了以往的键盘、鼠标、耳机、音箱、游戏杆等小配件之外,更随着智能手机攻城掠地,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更包括 August 蓝牙门锁、腾讯路宝汽车检测、小米平衡车遥控等。
在 2013 年,苹果宣布释出基于蓝牙 4.0 技术的 iBeacon 协议,在没有 GPS 环境下,我们能藉着蓝牙在室内进行定位。iBeacon 基站能透过与智能手机的相对位置,判断出对象的大约位置,并能藉此能让手机收到附近售卖商品的通知,也可以让消费者不用拿出钱包或,就能在销售点完成支付。
故此,坊间一直有消息指苹果将采用 iBeacon 作为后来的自家移动支付的关键技术,并给予当时其中一个重要对手“近场通信”(NFC) 痛击,但随着 2014 年苹果推出基于 NFC 技的 Apple Pay,蓝牙在室内定位和移动支付上的美好蓝图,突然受到挫折。
互联网的物联网反击
随着移动互联络市场发展饱和,本来致力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成员们,包括高通、英特尔和 LG 等,在 2015 年开始改变方向,大力发展物联网。
虽然蓝牙掌握了智能手机的接入点,但互联网却掌握了世界的出入口。而且,Wi-Fi 和 5G 技术拥有巨大的速度和距离优势,能承载更复杂的功能,在非移动设备上比起蓝牙有更大的优势。
他们一个冲击的物联网目标,就是智能家居:随着较初的 Wi-Fi 监视镜头以及 Philips 的 Hue 智能灯泡,到后来的 Nest 恒温器,以至 Amazon 推出的 Echo 智能管家,互联网从“家居”入侵物联网的世界。
高通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 Raj Tri 曾说:
需要重新定义所有的东西,手机、电脑、生活中所有的东西,相机、手表、汽车、家居、医疗,这些都能变成互联设备。现在处在这样的一个时机,我们不是在讲一个设备,我们讲的是所有。
只要家居设备一直在线,任何一台智能设备,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复杂的大流量监控。我们可以透过 Wi-Fi 监视镜头,在办公室探望家里的小宝宝;当你外出购物text-indent:2em;"> 那就是英特尔在 IDF 提倡的:“人之云和物之云,万众接云到万物接云。”
如果说蓝牙是把手机当成物联网的中心,我们透过手机与身边的设备沟通,特尔、高通等所倡议的“万物接云”,就是把互联网当成物联网的中心,手机退到与任何电脑设备一样,仅是一个客户端的角色。
蓝牙 5 上台接力
尽管在这几天,蓝牙技术联盟 (SIG) 正式联盟成员发出通知,确认新一代蓝牙标准将订于 6/16 于伦敦正式发布;而且,蓝牙也将会弃用以往“5.x”的版本名称,也就是正式名称就是蓝牙5(Bluetooth 5),而未来也不会有蓝牙 5.1 等等的名称。
不过蓝牙 5 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在去年已经在科技界登场。相比起蓝牙 4.0 来说,蓝牙 5 提升的 4 倍的传输距离,以及 2 倍的传输速度,但对于“万物联网”的 Wi-Fi 和 5G 技术来说,根本不足一哂。实际上,新的标准的关键,可能是实现精确度 1 米之内的定位,未来蓝牙的发展关键,也许就是继续发展早几年了的室内定位功能。
蓝牙 5 的另一个优势是:在业界还在为 5G 标准内斗不休、而 WiFi Halow 的产品亦可能等到要 2018 才能现身,蓝牙 5 能及早制定标准,也能抢先一占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无论是蓝牙或是 Wi-Fi 都不太重要,而且有选择总比没选择要好;但对于生产商来说,不能统一的物联网规格,却会增加他们的成本,这亦使物联网的发展受到局限。
目前除了蓝牙和 Wi-Fi 之外,ZigBee、Z-wave、Thread 物联网规格也在虎视眈眈;蓝牙 5 标准的制定,将会是新一场物联网混战的开始。
,也可以透过移动网络来监察家中的食物储备,让你决定要不要补充饮料。
近日,一家日本**企业将两种产品――机床数控系统和钻攻中心的中国市场售价下调,降幅都在20%以上。其重要原因,是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钻攻中心已大举进入珠三角,用于手机外壳等电子产品零部件制造。此前,这一市场几乎被日企。的原因,是沈机上海研究院用5年时间*出了“i5”数控系统,并且创新性地植入互联网基因,以至于西门子开会讨论:为什么体现“工业4.0”理念的机床在中国诞生?
可以将这个问题进一步聚焦:i5智能系统为何诞生在上海?这给上海科技创新,特别是国企技术带来了哪些启示?
国企研发决策要有长远眼光
我国企业使用的中高端数控机床,其数控系统长期被西门子、发那科等外企。2006年7月,在***的指示下,沈机集团开始研发数控系统。集团分别与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一家意大利数控机床企业、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集团总经理关锡友还找到大学师兄朱志浩,希望他能带领沈机研发团队,与日本、意大利企业合作。
那时在同济大学当老师的朱志浩不是教授,更不是院士,但他长期钻研数控机床。当得知沈机集团和当地**每年会联合投入1亿元研发经费,朱志浩被说动了,决定“出山”协助师弟,不过他提出两个要求:研发团队必须在上海工作;沈机管理层要确保研发团队的自主性,在技术路线决策上不能过多干预。
“上海是国内科研人才的高地,团队待在上海,能招到更多的优秀员工。”朱志浩解释说,“提出*二个要求,是因为国企的行政干预往往较多,研发团队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容易受到影响。好在沈机管理层提供了很宽松的环境,上海与沈阳的距离也使我们处于‘散养’状态。”
朱志浩组建的创始团队有10人,大部分是“80后”硕士,来自同济、上海交大等高校,学历并不算高,而且此前都没研究过数控机床,只是相关专业硕士。2007年11月,沈机(集团)设计研究院上海分公司成立,朱志浩带领这些年轻人走上了“边学边干”的道路。
分公司成立之初,日本安川希望上海团队采用他们的数字总线技术标准,朱志浩没答应。诚然,采用这个企业协议后,研发进程可大幅加快,估计一两年后就能做出数控系统,但产品的可扩展性会受到限制。沈机管理层当时有过“纠结”:是引进外企技术标准,尽快做出产品,还是*,增加时间和不确定性?较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对此,朱志浩深有感触:“国企**都是有任期的,如果两三年投入做不出东西,压力可想而知。可是为了长远发展,国企**做决策时应尽量避免受短期利益影响。”沈机集团管理层则是用5年耐心等待、数亿元持续投入,换来了上海团队的突破性成果。
掌握核心技术要“自下而上”
同济大学硕士黄云鹰是创始团队成员,上海分公司成立后,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前往意大利合作企业接受培训。这家公司生产技术含量很高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把这些年轻的“外行”领进了门。然而此后的合资办企业过程,让黄云鹰等人颇为失望:意大利企业给了中方人员处于“黑盒子”状态的运动控制平台,所有数据和代码都不开放。中方人员要做的只是用户界面汉化,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合作半年后,我们发现肯定没法学到核心技术,就下决心完全*。”
下这个决心,可不容易。机床数控系统的代码多达几百万行,要把它们一行行写出来,技术难度、人力和时间成本可想而知。关锡友问上海团队:要不收购这家意大利公司?后者回答:即使收购,我们还是不知道代码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许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方法,不是合资,不是收购,也不是在引进平台上二次开发,而是靠自身力量“自下而上”把整个系统做出来。
黄云鹰回忆起当年开发系统时的情景:上海的冬天很阴冷,一群年轻人裹着羽绒服,在车间里敲代码,敲得手脚冰凉。不知过了多久,抬头一看,四周已是一片漆黑。由于不能耽误客户生产,市场部成员在客户下班后才能调试系统,有时一干就是通宵,还有人在客户车间里“跨年”。从2008年起,上海团队从底层算法起步,边写代码边做机床实验。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总共进行了1917个大小版本的数控系统更新,在数控核心部分编写整体代码20多万行、核心算法50多个,在伺服驱动控制部分编写核心代码2万多行、核心算法20多个。
其间,上海人才高地优势进一步显现:为了完成工程,研发团队扩大到200人左右,本科、硕士各占40%,一批骨干来自上海**高校。
研发组织模式要更利于创新
在上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车间里,记者看到了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的“理工男”,他们有的在拆卸装置,有的埋首于电线堆中。在他们身旁,摆放着五轴联动机床、钻攻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多款能联网的i5数控机床。
上海团队怎么会在德国提出“工业4.0”之前,开发出体现这一理念的“样板机床”?“很多人看了一眼德国工业软件就吓跑了,因为太专业。我们就想,能否把用户界面做得接近手机软件,让人有兴趣去点击?”黄云鹰说。进而他们想到,能否设计一个传输协议,让数控系统的所有数据都传到互联网上?在这种创新思维的指引下,他们开发出了i5智能系统,其中一个“i”代表的就是internet。
如今,沈机集团依托i5数控系统,正在与神州数码、光大金控合作,打造“智能云科”云制造平台。已有2000多台i5数控机床连在云平台上,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万台。利用它们上传的数据,智能云科在探索多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如“按件付费”机床租赁业务,为包括创客在内的客户提供闲置机床;又如珠宝个性化定制,为消费者打造有特定要求的首饰。
上海市科学学所副研究员王迎春认为,上海团队创新思维的迸发与先进的研发组织模式有关。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的制度和氛围有点像谷歌,如实行弹性工作制,考虑到年轻人爱睡懒觉,不规定员工每天到单位时间;员工孩子出生后,每周有一天可在家办公,边带孩子边写代码。“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软件开发,很多时候就像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样,需要灵感,所以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朱志浩说。与谷歌实验室一样,这里也没有*,年轻人可以大胆设想、自由讨论。在朱志浩看来,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常常比教授强,因为他们不受固有思路束缚。
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的组织模式特色,还体现在其相对独立的体制,几乎不受干预和考核,而且连续多年得到经费支持。王迎春说,企业研发组织正在**范围内经历一场变革,从*研究院等传统模式转向众创空间模式,即把创新团队从企业原有体制内剥离出来,放到一个更开放、扁平化的环境中。沈机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上海国企也应加快研发组织模式改革进程,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产品推荐